苏超联赛的看台上突然炸开了锅。连云港队的球迷方阵里,一位身披七彩霞帔、头戴凤冠的"王母娘娘"正举着荧光玉如意,牌子上"连云港必胜"五个大字晃得人眼花。旁边穿金甲的"二郎神"牵着充气哮天犬,七个姑娘扎着古装发髻当"仙女拉拉队",这阵仗把对面球迷都看傻了——好家伙,这是要现场演《西游记》续集啊?
花果山下的老茶馆里,张大爷嘬着云雾茶直拍大腿:"早该这么整!咱们连云港的神仙亲戚,可不就得给自家球队撑场子?"他指着窗外云雾缭绕的山头,说书先生似的来劲:"瞧见那块'王母晒衣石'没?当年王母娘娘驾云路过,看咱这儿山好水好,歇脚时把仙衣往石头上一搭,那纹路现在都留着呢!"茶客们哄笑起来,有人接茬:"要这么说,孙猴子偷蟠桃那会儿,说不定还顺道给咱花果山捎了几筐?"
连云港人把神话当家常饭可不是一天两天了。渔港码头卖海鲜的老板娘,能把《镜花缘》里女儿国的位置说得比自家厨房还清楚;出租车司机聊起唐僧出海取经的起点,比导航还精确到米。市博物馆的李研究员翻着地方志直乐:"别处考证名人故居,我们这儿考证神仙洞府。去年还有老奶奶来问,说家里腌咸菜的坛子像不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?"
展开剩余62%这股子"神仙皆老乡"的劲儿,在民俗活动里更是热闹得冒泡。三月三的蟠桃会市集上,剪纸艺人王婶儿手起刀落,剪出来的王母发髻上缠着海浪纹:"咱靠海吃海,神仙也得沾点海味儿不是?"游客举着"王母同款"凉粉自拍,小贩在边上吆喝:"尝尝娘娘的梳妆台咯!"不知道的还以为瑶池改行开网红小吃摊了。
体育场的助威团把这种接地气的浪漫玩出了新高度。染着紫头发的小伙扮成千里眼,举望远镜造型的喇叭喊加油;几个大学生套着充气炼丹炉玩偶,进球时就"炸"出彩带。最绝的是那位坐轮椅来的刘奶奶,披着床单改的"祥云斗篷"当王母,赛后拉着球员念叨:"孩儿们踢得好,回头我让七仙女给你们跳啦啦操!"球员憋着笑鞠躬,活像真见了神仙。
这种把神话拽进柴米油盐的本事,连云港人算是玩明白了。早市上卖桃子的商贩会说"这是蟠桃园嫁接的新品种",广场舞阿姨管太极剑叫"练斩妖除魔的功夫"。连气象台发台风预警,都有网友在底下调侃:"定是东海龙王又喝高了耍酒疯。"外地人初来乍到总被唬得一愣一愣的,本地人倒理直气壮:"神仙咋了?咱花果山出去的猴哥,不照样是街坊邻居?"
文化馆的老周说得在理:"甭管王母娘娘仙籍在哪儿,眼下她老人家愿意在咱这儿'挂名',就是看中这份热乎气儿。"就像那足球场上,神仙扮相的球迷和穿球衣的队员击掌时,哪还分得清哪片云彩是祥瑞,哪个是人间的笑脸。或许所谓文化传承,本就是把古老的传说,酿成今天依然醉人的一坛老酒吧。
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,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。
发布于:北京市京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